【本地遊】香港三建築升格法定古蹟 建築師講解歷史價值及設計美學

休閒消費

發布時間: 2022/03/21 18:41

分享:

分享:

港三座建築物由一級歷史建築升格為法定古蹟,這3座建築物代表了最年輕、首座清真寺以及首幢唐樓成為古蹟。

最近古物諮詢委員會通過香港大會堂、回教清真禮拜總堂及雷生春,由一級歷史建築升格為法定古蹟,這3座建築物代表了最年輕、首座清真寺以及首幢唐樓成為古蹟,建築歷史博士及建築師黎雋維,教我們在建築物從中窺探歷史。

香港大會堂有標誌性的高座大樓,紀念花園為紀念於香港保衞戰中捐軀的軍民而建,設有十二邊形的紀念龕。(張頌婷攝)

香港大會堂 港人集體回憶

香港大會堂這文化地標,港人無一不熟悉。於1962年落成的第二代大會堂,是香港第一座多用途的公共文娛中心。樓齡只有60年,卻榮登法定古蹟之列,黎雋維說是一大進步:「看到政府以歷史價值去考慮,不只是用一座建築的年資去決定是否值得保留,而且大會堂與香港社會民生有關連,是一個很有標誌性的地方。」

相信你我也曾到訪過大會堂,可能在圖書館借閱叢書、又或在婚姻註冊處觀禮,或是在音樂廳欣賞過文藝演出。除了滿足市民的生活需求,更是曾見證歷年港督宣誓就任以及英女皇訪港的重要場地,是本地少數重要的多功能文化設施。

大會堂低座設有展覽廳、音樂廳及劇院,其簡約美感的外形,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作。(張頌婷攝)

罕見建築工藝

大會堂由Ron Phillips及Alan Fitch兩位工務局建築師設計,呈現包浩斯的簡潔俐落風格,以實用及功能性為美學,是香港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作之一。黎雋維提到大會堂更是首座戰後的現代主義建築獲選為法定古蹟,當中有不少值得細看的地方。

「大會堂的整體造型在那個年代相當前衞,設有高低兩座,兩者之間有平原,強調開放式空間分布。採用大量玻璃營造出通透及明亮感,感覺輕盈,跟其他戰前公共建築不同。如貫穿整棟大樓的樓梯及扶手,都是以前常見但現在很罕有的工藝,在這些細節中可見到歷史元素。」

可看海的樓梯是大會堂的標記之一,木製扶手柄顯示到昔日的建築工藝。(相片來源:古物諮詢委員會)

盼重現昔日風采

可惜的是大會堂是中環海傍舊建築群中,唯一一幢獲保育的大樓。舊皇后碼頭早已消失,天星碼頭亦已搬遷,郵政總局也面臨清拆重建,就連停車場亦難逃厄運。黎雋維說:「大會堂成為古蹟當然令人高興,象徵了香港的戰後現代主義建築終於獲得重視。但其實旁邊的建築物是否也有值得保留的地位和價值?」

在2018年政府的財政預算案中有擴建大會堂的構思,黎雋維說希望能還原舊有的內部設計和空間,更加貼近歷史氛圍。「例如內部後來新加的改造,酒樓亦失去了以前的感覺,希望趁今次的升格,能將大會堂原本的模樣重現眼前。」

十字形鏤空花紋的義勇軍紀念銅門上,鑲有一對雙龍皇家香港軍團紋章銅雕。(相片來源:古物諮詢委員會)

香港大會堂
地址:中環愛丁堡廣場5號
註:疫情下暫停開放

雷生春 活化傳奇地標

位於荔枝角道及塘尾道交界的雷生春建於1931年,這幢唐樓由九龍巴士創辦人雷亮家族所擁有,採用新古典主義風格,仍然屹立在街角之中,是區內鶴立雞群的建築之一。

黎雋維說:「一般人談古蹟,通常聯想到很有歷史或紀念性的建築物,很少會聯想到唐樓。但其實唐樓曾是香港普遍的建築類型,很多都已消失,在歷史價值上不容忽視。雷生春經過活化,賦予了全新功能,在保育上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更擴闊了法定古蹟的範圍及種類。」

雷生春是首座獲評為法定古蹟的唐樓,極富歷史及文化意義。(張頌婷攝)

90年華麗唐樓

雷亮家族當年邀請建築師W. H. Bourne興建雷生春,樓高4層,為下舖上居格局。地下為中醫館及藥店,上面則是雷亮家庭成員的住所。當時的唐樓大多用磚木而建,但雷生春卻用鋼筋混凝土建造,糅合東西方建築特色。弧形轉角設計的走馬大騎樓,以石磨柱的支撑,很多細微位如遊廊、門窗、地磚等也充滿特色。黎雋維特別提到正面位置的三角楣飾、騎樓柱上的裝飾,也呈現出細緻的建築工藝。

雷亮的後人將雷生春捐贈給港府作保育,2008年成為首批「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」的建築物之一,並發展為集中醫藥保健服務、公共健康教育、歷史文化展覽於一身的「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保健中心-雷生春堂」。黎雋維認為不止保留到建築的軀殼,而且市民大眾亦能受惠,是個成功的保育項目。

店舖面向荔枝角道一面原有的櫥窗連遮板,至今仍保存良好。(張頌婷攝)

雷生春
地址:旺角荔枝角道119號
電話:3411 0628
開放時間:疫情期間只開逢星期二、四、六,9am-1pm及2pm-6pm;公眾導賞服務及涼茶售賣服務暫停

回教清真禮拜總堂 半山信仰重地

尖沙咀九龍清真寺較為人熟悉,但說到香港最古老的清真寺,其實是被稱為些利街清真寺的回教清真禮拜總堂。由孟買商人Haji Mohamed Essack Elias於1915年捐款興建,並由Abdoolhoosen Abdoolrahim(何道謙)任建築師,翌年落成。這是首個入選為法定古蹟的清真寺,反映香港殖民地時代穆斯林的歷史,也象徵香港宗教文化的多元性,是保持原貌的戰前清真寺之一。

薄荷綠色的清真寺造型充滿回教特色,最特別是仍保留少有的呼拜塔連露台。(相片來源:古物諮詢委員會)

這座薄荷綠色的清真寺,後方有一條以寺廟命名的摩羅廟街,被石牆包圍,現在疫情下重門深鎖。黎雋維介紹:「清真寺外形帶有異國風情,保持典型的回教建築特色,同時亦融合了歐洲色彩濃厚的古典主義風格,是個特殊的法定古迹。幾何窗戶、尖頂及曲綫,是回教建築常見的設計元素。」

清真寺朝拜牆壁朝向沙特阿拉伯聖城麥加「克爾白」,阿拉伯風洋葱形拱窗及外牆裝飾綫條,用作呼喚回教徒進行禮拜的呼拜塔,塔頂上有象徵回教的星月徽,拱頂亦有彩色玻璃作裝飾。清真寺旁邊有一座舊唐樓,為苦無居所的教徒提供收容所,亦獲二級歷史建築評級。

禮拜殿兩側設有尖拱窗戶 ,窗葉嵌有多葉形尖拱彩色玻璃。(相片來源:古物諮詢委員會)

回教清真禮拜總堂
地址:半山些利街30號
註:疫情期間暫不開放

記者:張頌婷